个人的自信来源于何方?

作者:韩德强 来源: 草根网 时间: 2021-08-02 14:53 阅读:

  劳动实践是第一位

  我认为自信来自劳动,来自青少年时期的体力劳动,来自青少年时期的打猎、捕鱼、种庄稼、玩游戏、爬树。你在这个过程当中,树能爬上去,一个潜水能潜三十米、五十米,打猎的时候不 单把兔子打了还把老虎打了,就有自信了。这是非常唯物主义的解释。不是课堂上能培养出自信来的,诸位要补这课。

  我们现在整个教育,都是脱离大自然、脱离群众、脱离实践,所以普遍会自信不足。城市里面的孩子全是玩死的玩具,就不生动;你去逮泥鳅抓螃蟹,那都是会咬你的、都是会逃的,而你要 把它抓住,这其中就充满了“道”,这就叫“斗争”,这就是“斗争性”。而这绝对不是后来读书培养起来的!所以我认为现在城市里幼儿园的教学、小学的教育,实际上不是培养有智慧有 斗争性最后通向为人民服务大道上的那种人,它培养的是资本的奴隶、生产的工具!

  如果缺了这个课,就需要去补。和大自然打交道,是我最好的课堂,现在记忆深刻的全是这些经历。我是特别赞成和活的东西打交道的,因为人是活的。人比泥鳅还要滑,狡猾的人真的比泥 鳅滑多了。如果你逮过泥鳅了,你就不怕,你比敌人更“狡猾”,为人民服务的人还是需要这个东西、这种体会。小时候,父母不让你们玩这个、不让你们玩那个,怕出危险,这样就让你们 现在缺乏自信。今后,如果我们有个自己的教育系统,就应该把大自然的教育放在第一位,把劳动实践放在第一位,然后才是课堂的辅助。

  弹钢琴和洗白菜

  MBA的学生还是很喜欢上我的课。最近一门课结束,一群学生非要请我吃饭。席间,不知怎么就谈起了给孩子买钢琴的事情。一位男生已经40出头,感叹孩子不成器,一架钢琴弹了几天就不玩 了,说什么都没用。这些年来,每次搬家,钢琴都是个累赘。另一位女生马上接口,你怎么不早说呢?把你那架钢琴处理给我该多好啊!我刚刚给孩子买了一架钢琴!第三位不愧是MBA,马上 就想到,哎,我们为什么不能开一个钢琴出租中心呢?大家齐声说,好主意,好主意。

  虽然我知道买钢琴已经成为时尚,但还是颇有些诧异。难道钢琴已经成了孩子教育的必修课?我看,让孩子弹钢琴,还不如让孩子跟着妈妈洗白菜。弹钢琴,则每一个手指头该怎么动,甚至 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该怎么摆,都有严格规定。钢琴弹得好不好,是轻是重是缓是急,孩子自己都无从把握,必须听从老师的评价。这样,孩子本人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提高,得不到内在 鼓励,只能感到一种外在强制,因此很容易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,容易形成被动性和依赖性。洗白菜,掰了洗,切了洗;先洗根,后洗叶;先洗叶,后洗根;无论是洗菜的程序还是标准,都 有灵活、发挥的余地,好坏标准很容易掌握。孩子从洗菜中每一分钟都会有内在成就感,从而容易培养起较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。

  我这一番议论,颇有点惊世骇俗的效果,一时间大家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。那么,刚刚买了钢琴的女生说,难道那么多人都错了?错不错取决于你自己的判断。其实,一般人都知道,目标不 能定得太高。跳起来够不着的目标,反而会给孩子以挫折感,使孩子认为自己这也不行,那也不行,降低自信心。对于孩子来说,弹钢琴或搞小发明,其实是设定了一个过高的目标。

 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不注意呢?为什么大多数孩子既学不好钢琴,也不学好小提琴,但家长还是会趋之若骛呢?其实,这就是非理性消费。绝大多数人,在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上, 其实都是追随时尚的。买钢琴、弹钢琴就是这样一种时尚。虽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,对于大多数孩子,甚至还有负面作用,但是,钢琴象征着西方早期上流社会的生活,象征着财富、权力和 文化品位的结合。钢琴声里流动的,是家长们的西方梦。相反,洗白菜则是自古以来中国下层社会生活的象征,令人想起粗砺的北风,刺骨的冰水,上等人的白眼。嫌贫爱富、鄙视劳动的逻 辑就这样弥漫在日常消费行为中,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经不起风浪、受不起挫折、缺乏辨别力、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新一代。

  从毛主席心路看劳动对主席成长的影响

  毛主席8—13岁期间在私塾读书,清晨和晚上干农活,白天读书,是没有时间做作业的,是不是?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值得想象的人性化的教学体制——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相结合。白天读 书,晚上和清晨干活,特别符合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生活现象,这叫“耕读世家”。其实,不仅仅是白天读书清晨干活,而且还意味着下雨天就读书,“晴耕雨读”——下雨天读书,到了晴天 去劳作。这样的话,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不脱离的!因为这种生活是许许多多像陶渊明式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想象。但是,实际上我认为,它恐怕还是一个人成长特别可靠的道路。

  读书首先是要读大自然这本书,读社会这本书。劳动就是在读大自然这本书,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己。当年割草、挑粪、施肥、打柴或砍柴劈柴这一类的活我估计毛主席都是干过的! 其实,这些活里面它有道理的,甚至连挑粪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是可以让人很有教益的!你挑不好腰闪了怎么办,是吧?你要走在乡间的田埂小路上,走得又平稳又能够负重,实际上这个技巧 是不容易掌握的,这个度和分寸也是不好把握的!

  《中庸》不是讲要把握分寸吗?把握这个度吗?度在哪里?劳动当中就有度,过度了你就会受到伤害,或者你没有劳动成果,或者你的身体受到伤害。所以,在劳动当中对分寸的把握实际上 是对人的非常好的训练。而且劳动给你的教育它不像老师给你的评价一样。老师的评价,老师他心情一好他就分数给高了,心情不好分数就给低了,是吧?他从这个角度看就给高分,从这个 角度看就给低分,老师实际上是具有某种可变性的,主观性更强一些。

  在劳动当中去掌握分寸,劳动给你的教训是实实在在的,你符合规律了成果自然就好,不符合规律了那么自然成果就不好,是吧?所以,在这个意义上,我认为毛主席的读书经历——第一条 经历——大概就是读大自然这本书,读劳动这本书,至于说那个四书五经恐怕还是次要的。

  劳动特别符合“道”

  劳动过程很丰富,很灵活,比如说我经常讲的捞鱼摸虾的问题,你就得斗智斗勇。如果你学数理化的,其实数理化不需要斗智斗勇!数理化相对来讲是比较确定性的,是常道,而这个劳动其 实面对的是非常道,面对的是大自然的大道,当然,这个大道——也需要今后的读书生活去加以提炼,去反思咀嚼。如果说你只有劳动没有后来的读书思考,等于是只有土壤没有树它后来开 不了花结不了果。

  按说普通的劳动者天天在劳动,但是他们缺乏后来读书生活的提炼、反思和抽象。但是,假如说脱离了劳动呢?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,是空中楼阁。我们今天其实是把读书和劳动一刀切 断了,切断了之后劳动者他就变成了狭隘的经验主义,读书人就变成了教条主义,这样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就没法结合。但是在毛主席这边他既有劳动的经历又有读书思考的反思能力,这是 他很强的一面——既破除了经验主义又破除了教条主义,最后就把经验和教条主义达到一个融会贯通的地步。

暂无评论

赞助推荐